成为地产新“一哥”后,恒大的动向备受外界关注。
春节刚过,恒大召开了2017集团年度工作会议,许家印的讲话按惯例刊发在恒大内部刊物《恒大报》上。“到2020年,地产、金融、健康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年销售收入超一万亿,总资产超三万亿,年利润超600亿”,这是许家印提出的内部奋斗目标。
这个目标对于恒大而言,并非新春具有仪式感的美好愿景,而是需要分解、落实的量化指标。
略显保守的4500亿
地产实现销售4500亿,核心净利润243亿;金融集团要实现金融全牌照;旅游集团要全面推进海花岛主体建设工程;健康集团要实现恒大国际医院高标准开业,恒大养生谷全面开工6-8个。这是在恒大的年会上,许家印提出2017年的“小目标”。
与同行相比,恒大今年的增长目标略显保守。纵观各龙头房企,万科王石去年曾对外宣称,预计万科第四个十年营业额将达1万亿,甚至可能到2020年就会实现。碧桂园2017年设定了“尖叫目标”,虽然具体数额还未对外公布,但是碧桂园杨国强很喜欢一个英文单词是“double”。
与自身相比,恒大今年的目标更显稳健。数据显示,2009年恒大上市首年,销售额仅为303亿,不及当时领头羊万科的一半,但到2016年恒大销售额达3734亿,超越万科登顶全球第一。7年时间,恒大销售额增长了11倍多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3.2%。
恒大地产今年4500亿的销售目标,与2016年3734亿的实际销售额相比,预期增幅仅为20%左右。而假设其2017年依然能保持43.2%的年均复合增长率,销售额能达到5347亿。
开启“规模+效益”战略
事实上,许家印制定如此理性甚至“保守”的销售目标,也是为了更好的贯彻恒大新一轮发展战略。按其规划,2017年是恒大集团第七个“三年计划”的收官之年,也是为2018-2020年的第八个“三年计划”奠定基础的一年,是恒大集团由“房地产业”向“房地产 服务业”转型后的第一年,也是恒大地产由“规模型”向“规模 效益型”开始转变的第一年。
“从今年开始我们房地产业要实施“规模 效益”的战略,所以今后几年的增长控制在20%左右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。”许家印表示,既然2017年开始是效益年,就要以效益为中心,在保证20%左右规模增长的同时,又要确保效益的增长。
为了实现地产核心业务利润243亿的目标,许家印在会上提出要通过打造环节精品、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。从今年开始,恒大的内部目标是核心业务利润率每年提升2%到3%,要连续保持两到三年,争取2017年年底实现全年9-10%的核心业务利润率。按照9-10%的核心业务利润率测算,今年恒大地产实现4500亿的销售目标,对应的核心业务利润将达405-450亿。
一位资深证券分析师曾表示,恒大在剥离部分非核心业务后,利润率有望进一步提高,加之其庞大的土地储备和现金优势,恒大完成此前重组深深房三年888亿的利润承诺已是大概率事件。“这也不难理解,恒大此前引入战投,市场反应热烈。”
“房地产 服务业”的转型
近年来,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,结构进一步优化,恒大也不例外,在加快规模与效益扩大的同时,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。在这次年会上,许家印宣布了恒大已经完成了由原来单一的“房地产业”发展成为“房地产 服务业”的转型,已完成多元化发展的产业布局,确立了地产、金融、健康和文化旅游四大版图。换言之,恒大不仅是地产商,今后还多了三个对外新标签。
恒大的金融、健康和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路径上都有一个共同点,即以提供服务为核心,关注少年儿童、老人和社会的潜在需求,而这正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不谋而合。
当前,中国从一个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,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,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“稳定器”和“助推器”,2020年总规模有望扩大到48-53万亿。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房地产行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大趋势,并将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,锚定“房地产 服务业”的恒大多元化发展,价值将得到高度挖潜。
目前,我国经济进入“新常态”时期,经济增长动力转换、改革全面深化,房地产行业亦在新常态轨道中换挡前行。恒大完成多元产业布局,通过打通服务产业链,不断实现规模和价值的协同突破,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再增加筹码。
在地产主业,如果未来2-3年能保持20%左右的增长,恒大地产2020年的销售额将会达到7500亿。随着金融产业实现全牌照,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海花岛的开业和恒大童世界布局全国,健康产业实现恒大国际医院开业和养生谷全面开工,恒大对2020年实现万亿销售收入的目标,更显得底气十足。